- · 《中国食品学报》刊物宗[09/01]
- · 《中国食品学报》征稿要[09/01]
- · 《中国食品学报》投稿方[09/01]
- · 《中国食品学报》数据库[09/01]
- · 《中国食品学报》栏目设[09/01]
“海克斯科技”惹争议,揭食品添加剂内幕还是(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记者查询到,乙基麦芽酚位列食品添加剂中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中。不少品牌的“牛肉风味精油”“透骨增香剂”等产品配料表中,均标
新京报记者查询到,乙基麦芽酚位列食品添加剂中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中。不少品牌的“牛肉风味精油”“透骨增香剂”等产品配料表中,均标注了含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食品用香料辅料。
食品添加剂主要用途是什么?江南大学教授华霄今年5月在其抖音视频中提到,一是减少食品浪费,比如做成水果罐头加入抗菌剂;二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比如肉肠等肉制品会发生颜色和气味变化,为了抑制缩状芽孢杆菌的产生会加入亚硝酸盐的添加剂;三是模拟天然食材的特性,模拟葡萄、橘子等加入一些色素。他表示,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正常使用。
事实上,监管部门一直对食品添加剂展开监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对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监管,对食品添加剂经营环节的监管,对特殊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等。
9月20日,新京报记者以开餐饮店有采购需求为由咨询山东一家生产相关调味品的公司,工作人员称其增香剂产品可以起到“增香去腥”的作用。“比如冷冻肉时间长的话有异味,加一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异味特别明显,用了效果不大,所有的添加剂都代替不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该工作人员介绍,其产品是“正规渠道生产和销售,可以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食品生产许可证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附录“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提到,使用食品用香料、香精的目的是使食品产生、改变或提高食品的风味。食品用香料一般配制成食品用香精后用于食品加香,部分也可直接用于食品加香。同时提到,食品用香料、香精在各类食品中应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且部分产品不得使用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包括巴氏杀菌乳、大米、小麦以及生、鲜肉等。
柴园对新京报记者称,餐饮行业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越来越普遍的情况,这与餐饮连锁规模化以及预制菜的发展等有一定关系。合理、合法、合规地使用添加剂,有助于让食品更好地保存与流通,让食品风味更能满足消费者所需,这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不法商贩为降低成本获得更多不当利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这种企业必然做不长久,一旦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必会受到相应处罚。”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告诉新京报记者,“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在食品制造中达到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和保藏性等目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也认为,“食品添加剂不能用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能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海克斯科技”梗受热议
今年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进展与成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取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只有工艺技术上确实有必要,而且要经过风险评估,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会批准使用”。同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哪些食品能够用、使用量是多少,都有严格规定”。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标识,食品添加的生产许可,也都有严格的相关要求。所以,符合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按照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都是安全的。
据孙宝国介绍,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超过1万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环保局登记许可的食品添加剂也达到上万种。而我国现有食品添加剂是2000多种,且每年获准使用的新添加剂种类仅十余种左右,审批速度较慢,很大原因是考虑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刘欢
辛吉飞发布的一些视频内容。 短视频平台截图
此外,华霄介绍,即便是调味料,正规产品都应写明配料表、产品标准、用途、参考用量以及生产许可证和厂家等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就很可能是问题产品。消费者可以据此辨别。”
而面对争议,博主刘怂9月16日在其短视频中回应称,“从没有说这个东西不好,是被过分解读了。‘三花淡奶'指的是全脂淡奶或者植脂淡奶,主要是改善餐品口感、浓郁度等”。他称,不是跟商家做对,“是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不管好坏是不是得告诉人家,像我家店一样,腌肉用了(食品添加剂)就是用了,这也叫吃得放心。”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学报》 网址: http://www.zgspxbzz.cn/zonghexinwen/2022/1009/2537.html
上一篇:食品安全新规出台
下一篇:食品添加剂:热锅上的“金蚂蚁”